-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这一种竞争同样充斥着未成年人的世界,激烈的竞争形成的学习压力使一些未成年人表现出高度的忧虑;另外,由于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人际相处方面容易出现问题,而又不懂得如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由此引发抑郁(感觉到不快乐)、孤独、敌对、恐惧等的心理问题;又比如,未成年人如果遭遇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等,身体受伤害的同时,心灵也是受创伤的;这一些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容易引起失眠、幻听、自虐等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自杀。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见、预防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出现问题后及时的疏导、引导。比如,其实一个人自杀之前是有很多征兆的,特别是未成年人,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家长能够及时察觉,及时给予帮助,惨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比如,如果真的有学生自杀了,周围的同学必定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的话,对他们心智的健康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有所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这一块切切实实的做一些事情,维护好学生心理健康这一块的权益的话,未成年人身心不可能健康发展,影响的可能会是一辈子。
目前,学校在心理疏导方面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师资配备仍存在不足现象。一般要求学校配备2-3个心理专业老师,以及专业的设施,但现阶段很多学校做不到,有些其实也只是政治老师兼职,也没有专门的场所进行心理辅导。
(2)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或者说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越来越多,单单靠有限的几个心理老师,不可能对全校学生进行详细的,甚至一对一的心理引导,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也具有心理辅导的技能,但现阶段接受过系统培训的老师不多,从点到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存在困难,
(3)心理健康课程缺乏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似乎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课本,各间学校的老师各施各法,没有系统的指引,资源也没办法很好的共享。
(4)对危机干预系统重视不足,其实很多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可以预见的,比如刚才我们讲到自杀问题。采取什么措施去预见,预见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去预防,避免事情的发生,很多学校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5)心理健康引导渠道不够多元化,现阶段只是面谈,电话咨询,但仍存在各种弊端。比如面谈,需要双方约定时间、地点,有时就无法及时解决问题;电话咨询,由于无法面对面,无法通过表情、动作做出一些判断,甚至激动的时候无法制止一些事情。
这几年,社会、学校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心理辅导、心理教育这一块的工作,在我们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专业的心理老师提供咨询,在各年级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辅导课程,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掌握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心理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加以跟踪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辅导。
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如果只是强调要保护身体安全不受伤害,而忽略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就好像在社会建设中,只是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一样,最终会有很多的矛盾出现。相反,其实就像精神文明的建设最终会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一样,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了,很多身体伤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撰稿:洪丽丽(广东省广雅中学团委书记)
摘编:闫玉双
责编:孙宏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供稿)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专题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研究 > 正文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3):心理疏导不可忽视
【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