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往往是社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和社会心理态势的“晴雨表”。青年社会心态,深刻反映出青年的实际需要、利益诉求和情感情绪,从中可以发现社会问题和青年问题。着力加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与急剧变革,文化模式的激烈震荡与深刻演进,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呈现出多元并存的状态。本章基于“事件—心态”的研究分析方法,结合2011年中国青年参与的重大事件、时事热点,以此来洞悉当下青年的社会心态。
2011年10月,国内首份《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有着较强烈的国家归属感。首先,出国次数越多,则国家归属感越强;其次,大学生有着极强的地域归属感,认同“自己属于国家”或所处“行政区域”的比例高达83.7%。2011年初,《环球时报》公布了对5个城市进行的连续第五年的“中国人看世界”舆论调查结果。与前四次相比,本次调查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中国公民喜欢自己国家的比例增加。在没有特定选择答案的前提下,有60.1%的受访者最喜欢的对象是中国,喜欢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这是该舆论调查开始以来,首次出现这种现象。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等单位以“五四精神如何在当代青年中传承与深化”为主题,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浓厚,有75.4%的大学生为自己作为中国公民而感到自豪。韩国国家报勋处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按照青少年对祖国感到的自豪感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中国、美国、韩国和日本。其中,在“作为一名国民感到的自豪感”方面,中国青少年给予的分数最高,达84.2分,其后依次是:美国(70.6分)、韩国(62.9分)和日本(55.3分)。中国人历来就有着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随着我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青年的国家归属感和自豪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对国家的发展趋势给予了较好的预期。
“地沟油”事件、“彩色馒头”事件,“7.23温州动车追尾”事件,“小悦悦”事件,“公务员殴打父亲”事件等等,都在2011年引起了青年的强烈反应,这些事件被贴上了一个共同的标签——道德滑坡。《法制日报》与搜狐网对“公务员殴打父亲”事件进行的联合调查显示,“廖某殴打父亲的深层次原因”,有8.4%的人认为是“年轻人生活压力大”,17.22%的人认为是“社会转型期部分社会家庭矛盾缺乏有效缓解的途径”,还有74.4%的人认为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价值观滑坡”。2011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与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在SNS社区、高校BBS论坛、微博以及各种网络聚集地,都能看到青年以各种批判、愤恨甚至谩骂的方式来表示谴责和表达正义。但是,在表达不满的人群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在遇到上述类似事件中不去步“批判对象”的后尘呢?虽然表达批判情绪与道德谴责无可厚非,但全社会更需要的不是一种“正义泡沫”,而是真正能体现真善美的实际行动。
国外微博的最早雏形是Twitter。国内微博一直处于慢热状态,直到2010年和2011年才势如破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从人人网转战微博,白领从开心网转战微博的趋势凸显,众多娱乐名人、学者、商人也都加入了微博大军。2011年,咆哮体、郭美美、北京看海、微博打拐、白领过劳死、真维斯楼、国际娜、京沪高铁等,一度成为微博热词。青年对微博的热衷与追捧,一方面是由于微博的互动性、便捷性、时效性、原创性、新颖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微博成为记录生活、分享信息、交换意见、传播观点的集散地。另一方面,是由于微博能够实现普通人引起社会关注、草根与名人对话,微博为草根一族们提供了一个与名人平等对话的平台。同时,微博也是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表征,如政府微博成为官民沟通的新平台。正如有专家指出,“微博会成为中国社会问题的交流平台,成为官民平等对话、共创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2011年,一股“电视求职”的新旋风呼啸而至,对“电视求职”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台《职来职往》、天津卫视《非你莫属》、湖北经视《天生我才》等都吸引了很多青年前来参加。在“电视相亲”方面,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不见不散》,东方卫视《百里挑一》,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虽然在节目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却有着相亲节目的共同特色,得到了广大青年单身同胞的青睐。有些男女嘉宾不但达到了相亲的目的,而且也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才艺或者其他方面的独特魅力,起到了自我宣传的效果,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中国达人秀》等老牌电视节目依旧走俏,吸引了很多年轻的追梦者。他们希望通过媒体舞台来展示自我,“秀出真我风采”的欲望更加强烈。
2011年8月,新婚姻法出台后,青年人中便出现了一些调侃的段子,如:“新婚姻法一出,老公变房东”;“房产证上加进去的名字跟爱情一样,都是奢侈品,没有很正常,有了就好好珍惜”等等,不同程度地显示了青年人对于现实中的婚姻及其有关条件的一些无奈心态。2011年10月,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潘石屹发微博调侃苹果公司应“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手机和iPad,让更多人能用上‘苹果’以纪念乔布斯”。调侃苹果的潘石屹,很快遭到了网友的反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随后网络上推出了一潘(1潘石屹=1000元/平方米)的“货币”。此后,又有网友根据他们看到的“雷人雷语”,陆续制作了一任(1任志强=10000元/平方米)、一马(1马云=16万/年)、一侯(1侯宁=上证指数1000点)等,与“潘币”形成“四大货币”。在SNS社区,微博、论坛上对光棍节进行调侃的光棍节恶搞教程、宣言、段子比比皆是,如“上联:去年光棍,今年光棍,明年好像还是光棍,下联:同桌有主,同学有主,同龄似乎全都有主,横批:悠闲自得”;“2011.11.11是什么光棍节,明明是‘六一儿童节’”等等。这些网络调侃、恶搞和娱乐,一定程度地体现出青年群体以调侃方式表达对事态的反对和不满心态;同时也反映出青年群体压力较大,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方式来达到缓解、释放压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