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简介
  • 专题研究
  • 投稿须知
  • 关于我们
  • 在线投稿

专题研究

  • 新中国60年青年研究回首
  • 新时期共青团研究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研究
  •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研究
  • 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
  • 青少年心理热线

特别专题

  • 新中国60年青年研究回首
  • 新时期共青团研究
  •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研究
  • 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研究
  • 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
  • 青少年心理热线

组织机构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
  • 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专题 > 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 > 正文

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治理


【摘 要】

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治理——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18)

 

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不仅仅是她们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府问题。当我们在反省农村扶贫的缺陷时,不能否认我们在力图改变农村物质匮乏的现状时,相对地忽视了对贫困者尤其是农村女青年精神状态的重构。为此,必须多维度地治理农村女青年的精神贫困。

1.制度供给是前提

面对几千年锻造出的村落文化观念的束缚和转型期涌现出的种种缺陷,要在微观层面为农村女青年解除精神贫困并非易事。笔者认为,产生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症结的根源是城乡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人为造成的严重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农村女青年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也正是在这种基本格局下,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基本保持了它的超稳定性。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村女青年的精神贫困问题,不仅要从农村之内寻找答案,而且还要在农村外寻找答案。要想根治农村女青年的精神贫困,必须变革现行的体制,打破以户籍制度为闸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权益歧视,使农民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保护好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农村女青年精神脱贫造就内在的张力。

2.女童教育是基础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反贫困战略重点转移到注重培育人力资本的目标上来,实现以人的发展带动和创造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在现代社会里,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正式教育,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现代化的必要途径,是阻断“精神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女童教育是治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基础。要加强学校教育,提高适龄女童的入学率,防止女童失学,产生新文盲。首先要做好女童的入学工作,促使她们至少读完初中,鼓励她们去读高中,教育她们通过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改善自己的地位和整个农村妇女的状况。要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入,制止各级学校乱收费用的现象,并为确有困难的女童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调动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克服农村中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和一切妨碍女童教育的旧习陋俗,采取各种有效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来保证女童入学和上完中学。

3.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有效途径

面对几千年文明社会所造就和积淀的传统精神生活模式的严重束缚,农村女青年只有改变自身的生存方式才能精神脱贫,而实现她们生存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口流动,进而提升她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农村女青年劳动力转移流动可以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她们的素质,改变她们的精神面貌。她们由农村进入城市,就必须学习、掌握城市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技能、规范、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城市生活,使她们了解到自己与外界、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产生对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激发起改变自身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建立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去。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大量农村女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女青年在带给城市繁荣的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压力和不安定因素,同时,农村精英的大量流失导致了“空心村”的出现和农村儿童教育的倒退。因此,我们必须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女青年劳动力,既要增加她们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城市的承受力和防止农村“空心村”的产生,而能做到平衡三者的只有强化政府行为,建立健全妇女就业信息中心和职业指导机构,建立一批规范化、市场化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中介组织,有组织地分批地转移农村女青年劳动力,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创造城乡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将她们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能力。

4.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是催化剂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从根源上来讲是西方社会特有的产物,它是从在西方社会中对穷人的慈善救助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项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活动。目前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行动中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其中固然与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起步较晚有关,也与对专业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行动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没有为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行动中的作用提供制度环境的保障。消除精神贫困不仅要形成内源力,同时还要依靠外界力量,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工作来治理农村女青年的精神贫困。

农村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力量系统地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一项社会活动。在目前农村基本格局没有可能根本转变之前,我们还不能期望单独依靠现有的基层政府渠道来解决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问题,同样,仅仅依靠农村女青年自身也很难组织起来并进行自我启蒙和动员,促进精神成长。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社会工作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将有可能成为消除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主力军。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到了农村,农村女青年会对大学生产生种崇敬感,得到一种精神传输,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了一种凝聚力,并且可以传播、渲染。据报载,2004年2月4日,河南籍女大学生白亚丽来到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三岔村,开始了青年大学生农村“精神扶贫”探索之路。白亚丽通过建立图书馆、妇女组织等把大家组织起来,让干群关系从不信任走向团结,形成凝聚力,带动经济发展。用脚做学问的温铁军教授称: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商业社会,白亚丽的举动更让人感动,她开辟了大学生志愿者支农,帮助农民精神脱贫的先河。

注:节选自陈慧撰写的《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透视》,该文发表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农村 精神 青年

上一篇:农村青年婚姻外移对家庭功能的负面影响
下一篇: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主要原因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31004号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邮编:100089 编辑部:86-10-88422055

电子信箱:zgqnyjz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