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16)
1.知识贫乏
与自己的母亲辈相比,农村女青年的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大多数都读过初级中学,少数还是职中、技校毕业,但由于受“男尊女卑”的影响,加之我国政府一贯注重对农业物化的投入,忽略了对农民的智力投入,使得升学无望的女童弃学打工经商现象司空见惯。此外,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尚未完全从“升学模式”的泥潭中拔出,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学生难以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逼着素质教育陷入了怪圈。在广大农村,许多家长把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作为女童上学的唯一目标,因而,当升学希望破灭时,便让女童离开学校,从而导致农村女青年知识的贫乏。
2.自卑心重
当今农村女青年在家庭中与男性的地位渐趋平等,婚姻自主权增加,但几千年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文化氛围依然使她们丧失了应有的主体地位,农村女青年的自我意识被这个伦理至上的文化氛围扭曲了,自卑心理占了主导地位。现实中,一些农村女青年缺乏自信心,认命心理重,对性别歧视习以为常,把自己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在对丈夫和家庭的依赖中获得一种附属物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村女青年自认为是城市里的另类,低人一等,承受不住城市的竞争压力,甘愿无所作为。
3.人格缺陷
对于从相对闭塞的农村来到繁华都市的农村女青年来说,金钱对她们的诱惑和冲击非同寻常,她们有着强烈的获取财富、改变命运的动机,但基本上没有务农经历,工作耐受力低,大多不愿在生产企业工作,更多的是流向服务业。有一部分农村女青年在商品大潮冲击下,害怕吃苦,崇尚享乐,“金钱至上”成为她们的人生信条,在利益驱动的经济社会中感到无所适从的迷茫,甚至失去人生的坐标,自甘堕落。1999年北京市妇联对该市卖淫妇女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村进城女性已占到调查总人数的62.1%。可以看出,部分农村女青年进城之后参与卖淫,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
4.精神空虚
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城市女青年一样,当今的农村女青年对生活也充满着理想,理想的破灭往往使她们精神空虚,返回农村的女青年由于农村条件与城市的反差而心理失衡。农村简单重复的劳动和周而复始的机械生活,泯灭了她们创造的冲动和发展进步的驱动力,如果不能从家里得到精神抚慰,由空虚走向极端就成为必然。“在中国,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第5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l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其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
注:节选自陈慧撰写的《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透视》,该文发表于《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特别专题 > 农村青年与青年农民工研究专题 > 正文
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
【摘 要】
上一篇: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主要原因
下一篇:农民工服务中社工模式的反思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