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十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实现由教育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即信息化教育的跨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
《纲要》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阐述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和战略措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例如,《纲要》针对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还比较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针对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问题,提出从教师、学生以至全民都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等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找到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要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工作方针是:“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且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在整体上达到国内各行业信息化的先进水平、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也就是说,要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融合”、“创新”阶段。
3.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单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遵循《纲要》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科学布局,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分布启动实施。”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15年,在基础教育方面,实现85%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10:1,初中生机比达到8:1,高中生机比达到5:1,中小学师机比达到3:1,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80%以上学校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到2020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生机比达到6:1以上,师机比达到1:1,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所有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普遍建立”。
4.以应用为导向,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信息化要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着实提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有效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性建设的问题,缓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用户只要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就可以随时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照使用的多少付费就可以了,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如果我们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组建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为指导,就可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降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闲置率。
具体说来,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搞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区)、校多级教育云服务平台,整体规划、区域示范,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教师、学生、设备、财务、科研等基础信息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围绕决策支持、办学监督、为民服务、协同办公、应急指挥等工作和业务,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初步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转变,提高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部门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核心的职能转变。
5.以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培养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人才
目前恰逢新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有人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也有人建议将其修改为“信息化教育”专业(可授予教育学、理学或艺术学学位)或其他名称,还有人不同意修改,保留原来的专业名称。修改有修改的理由,不修改有不修改的理由,修改成“甲”有理由,修改成“乙”也有理由。我们认为:不要在简单的修改与不修改或者修改成什么
名称上做文章,我们要深入分析之所以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在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上长期存在争议,除了研究者个人的学科背景、所在单位培养人才的历史沿革等不同外,还因为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存在差异,也需要不同的人才。这些不同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不同需要。由于处于社会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也处于不同阶段,即使是同一时期,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也不同,这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自然存在差异。我们不妨放宽思路,不一定非要改成统一的名字,而是分析这种名称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如果科学合理,反映了社会需求,就把它保留下来。社会需要三个方面的人,就可以有三个名字,或者说三个专业:信息化教育学,授教育学学位;教育信息技术,授工学学位;教育影视传播,授艺术学学位。这也正说明教育技术学需要升为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下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可以设三个专业,这样,专业名称争议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6.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它本身不是目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起步、初步应用到融合与创新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就是要师生能够在信息化环境当中,轻松自如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技术也会深刻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空的局限;信息技术也会促进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深入学习、深刻理解《纲要》的精神实质
《纲要》不仅给我们指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方向,而且阐述了实现目标的路线和战略措施,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例如,《纲要》针对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还比较薄弱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针对信息技术与资源的应用问题,提出从教师、学生以至全民都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与能力;针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等措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找到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要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正在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总体部署,深化融合、改革创新、支撑引领、惠及全民”。未来1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目标是:“以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为宗旨,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为全面实现《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撑。”工作方针是:“前瞻部署,科学发展;需求导向,服务应用;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政府推动,多方参与。”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环境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度应用,并且局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到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在整体上达到国内各行业信息化的先进水平、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全面深层次融合,并在部分领域实现创新、变革和突破。”也就是说,要力争用10年的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从“起步”、“应用”阶段推进到“融合”、“创新”阶段。
3.前瞻部署、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区域和不同的单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遵循《纲要》的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科学布局,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在讲话中也强调指出,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是:“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分布启动实施。”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15年,在基础教育方面,实现85%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互联网,小学生机比达到10:1,初中生机比达到8:1,高中生机比达到5:1,中小学师机比达到3:1,所有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80%以上学校建成安全、绿色、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到2020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部达标,实现全国所有中小学校宽带接入互联网,生机比达到6:1以上,师机比达到1:1,所有中小学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所有幼儿园配备多媒体教室,绿色、安全、可管、可控的数字化校园普遍建立”。
4.以应用为导向,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教育信息化要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对信息化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应用,着实提高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果有效地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重复性建设的问题,缓解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基于云计算的技术和理念,用户只要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就可以随时获取互联网上的资源,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照使用的多少付费就可以了,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如果我们在现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组建云计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为指导,就可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降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闲置率。
具体说来,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搞好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建立国家、省(市、自治区)、市、县(区)、校多级教育云服务平台,整体规划、区域示范,逐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教师、学生、设备、财务、科研等基础信息的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围绕决策支持、办学监督、为民服务、协同办公、应急指挥等工作和业务,加强数据统计分析、综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为教育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初步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转变,提高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部门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核心的职能转变。
5.以需求为导向,调整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培养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所需的不同人才
目前恰逢新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有人建议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可授教育学、理学、工学学位),也有人建议将其修改为“信息化教育”专业(可授予教育学、理学或艺术学学位)或其他名称,还有人不同意修改,保留原来的专业名称。修改有修改的理由,不修改有不修改的理由,修改成“甲”有理由,修改成“乙”也有理由。我们认为:不要在简单的修改与不修改或者修改成什么
名称上做文章,我们要深入分析之所以产生不同观点的原因。笔者认为,之所以在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与培养目标上长期存在争议,除了研究者个人的学科背景、所在单位培养人才的历史沿革等不同外,还因为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存在差异,也需要不同的人才。这些不同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不同需要。由于处于社会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化也处于不同阶段,即使是同一时期,由于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程度也不同,这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教育信息化所需要的人才自然存在差异。我们不妨放宽思路,不一定非要改成统一的名字,而是分析这种名称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如果科学合理,反映了社会需求,就把它保留下来。社会需要三个方面的人,就可以有三个名字,或者说三个专业:信息化教育学,授教育学学位;教育信息技术,授工学学位;教育影视传播,授艺术学学位。这也正说明教育技术学需要升为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下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可以设三个专业,这样,专业名称争议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6.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改革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是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之一,它本身不是目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基于信息环境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从起步、初步应用到融合与创新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的转变。信息化教育就是要师生能够在信息化环境当中,轻松自如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达到深度融合。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课外辅导、与学生随时随地地沟通交流,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信息技术也会深刻地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空的局限;信息技术也会促进教育管理职能的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我们必须深入探讨以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环境虚拟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领、带动各级各类学校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