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来越重视国家在德育中的作用
站在21世纪的交汇点,回顾已过去的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的德育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首先,世界各国对德育愈来愈重视。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针才1960-1980年间教育经费增加了60%而教育水平却下降的问题,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钱花的不当,并特别指出学校有责任像教学生识字与数学一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日本则在80年代末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品德教育是关系日本未来命运的大事,德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应指出的是,这种重视程度在整个世界上是普遍的现象。其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各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产生了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观澄清理论、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道德符号理论、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众多流派,而且新的流派也正在生成中。再次,学校德育国有化趋势明显。而对市场经济、以法治国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社会与自然问题,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纷纷将过去的德育课程或德育内容分权化、地方化,改为或正在趋向德育课程或德育内容统一化、国有化。这种学校德育国有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些国家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规定统一课时,编制统一大纲与教材;一些国家则实施部分干预,制定统一方案,规定统一课时,但不编制统一教材;一些国家则只实行政策干预。这三种干预方式各有利弊。最后,尽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在世界各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越来越重视德育的发展趋势是强劲的,且受重视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2.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
近期,世界各国大中小学学生社团活动,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他们通过创办学生会、学会、协会、俱乐部等自治组织,计划、协调与筹划各种自主活动,不仅将德育活动与德育主体的内在德育需要结合起来,而且充分调动了德育主体内在的积极性,达到了德育自主化的效果。事实上,德育的真谛就是要达到德育自主化。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言:“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而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德育自主化是在教师的帮助或指导下,学生主体自己做主,由高到低,形成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与提高自主德育能力的过程。这主要包括:自我德育,即德育应由自己发起,又以自己为对象。主动德育,即德育应做到自动,而非他动。独立德育,即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主要依靠自我力量进行德育。选择德育,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位学生作为德育自主化的主体都有选择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权利。创造德育,即德育主体能够在相对支持的环境下,通过独立思维,赋予德育自主化以新颖意义的过程。
3.越来越重视活动在德育中的作用
寓德育于各种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之中,并以行动与实践为基本特征是近期德育的另一走向。这种德育新走向具有的特点有:一是活动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是在自身参与的行动中,在火热的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二是体验性。在中国古代就特别强调“切己体察”在德育中的作用,活动德育也重视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与体验来实施德育。三是默化性。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会相对下降,亲近感则会上升,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不教、自教等种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四是实用性。因为德育活动化是在活动中,在行动中,在实践中进行的,而各种活动、行动与实践又都是在现实社会中开展与进行的,所以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与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可以学以致用,直接用于所生活的社会之中。对此,美国学者杜威曾经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因此,德育必须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的品德教育,同样,品德教育的内容也必须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
4.越来越重视系统在德育中的作用
近期,在德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从系统的视角看待德育。要求做到:一是德育一体化。即要求做到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的有机结合,这是近年来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发展看,这一点仍然是德育改革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因为现有的改革努力还不能说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在结合基础上,达到一体化,从而形成了大德育的格局,大德育在本质上要求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融为一体,产生大于整体的效应。为此,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改革试验,如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德育组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达成一致并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来衡量,从而保证四方面德育的一体化等等。二要做到德育终身化。这是从历时性视角看德育,人的道德品性等的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同时,每个个体的道德品行等又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而发展又分正向与负向发展。因此,德育必须长期开展才行。也就是说,无论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都不是终结德育,都必须随着个体道德品行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施加有针对性的德育。三要做到德育全面性。即对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等的教育,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站在21世纪的交汇点,回顾已过去的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世界的德育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首先,世界各国对德育愈来愈重视。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针才1960-1980年间教育经费增加了60%而教育水平却下降的问题,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钱花的不当,并特别指出学校有责任像教学生识字与数学一样,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日本则在80年代末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提出品德教育是关系日本未来命运的大事,德育应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应指出的是,这种重视程度在整个世界上是普遍的现象。其次,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各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产生了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观澄清理论、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道德符号理论、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众多流派,而且新的流派也正在生成中。再次,学校德育国有化趋势明显。而对市场经济、以法治国等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社会与自然问题,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纷纷将过去的德育课程或德育内容分权化、地方化,改为或正在趋向德育课程或德育内容统一化、国有化。这种学校德育国有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些国家实行全面干预,制定统一方案,规定统一课时,编制统一大纲与教材;一些国家则实施部分干预,制定统一方案,规定统一课时,但不编制统一教材;一些国家则只实行政策干预。这三种干预方式各有利弊。最后,尽管德育受重视的程度在世界各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这种越来越重视德育的发展趋势是强劲的,且受重视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2.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
近期,世界各国大中小学学生社团活动,都呈现出勃勃生机。他们通过创办学生会、学会、协会、俱乐部等自治组织,计划、协调与筹划各种自主活动,不仅将德育活动与德育主体的内在德育需要结合起来,而且充分调动了德育主体内在的积极性,达到了德育自主化的效果。事实上,德育的真谛就是要达到德育自主化。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言:“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而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德育自主化是在教师的帮助或指导下,学生主体自己做主,由高到低,形成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与提高自主德育能力的过程。这主要包括:自我德育,即德育应由自己发起,又以自己为对象。主动德育,即德育应做到自动,而非他动。独立德育,即在教师的指导或帮助下,主要依靠自我力量进行德育。选择德育,即在一定的范围内,每位学生作为德育自主化的主体都有选择德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权利。创造德育,即德育主体能够在相对支持的环境下,通过独立思维,赋予德育自主化以新颖意义的过程。
3.越来越重视活动在德育中的作用
寓德育于各种具体的行动与实践之中,并以行动与实践为基本特征是近期德育的另一走向。这种德育新走向具有的特点有:一是活动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是在自身参与的行动中,在火热的实践中,接受道德教育。二是体验性。在中国古代就特别强调“切己体察”在德育中的作用,活动德育也重视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受与体验来实施德育。三是默化性。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会相对下降,亲近感则会上升,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不教、自教等种种手段,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四是实用性。因为德育活动化是在活动中,在行动中,在实践中进行的,而各种活动、行动与实践又都是在现实社会中开展与进行的,所以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与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可以学以致用,直接用于所生活的社会之中。对此,美国学者杜威曾经指出,从儿童的观点来看,学校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不能把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内利用;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因此,德育必须是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的品德教育,同样,品德教育的内容也必须能够运用于生活之中。
4.越来越重视系统在德育中的作用
近期,在德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从系统的视角看待德育。要求做到:一是德育一体化。即要求做到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的有机结合,这是近年来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发展看,这一点仍然是德育改革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因为现有的改革努力还不能说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在结合基础上,达到一体化,从而形成了大德育的格局,大德育在本质上要求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融为一体,产生大于整体的效应。为此,将会出现一些新的改革试验,如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德育组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德育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达成一致并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来衡量,从而保证四方面德育的一体化等等。二要做到德育终身化。这是从历时性视角看德育,人的道德品性等的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同时,每个个体的道德品行等又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而发展又分正向与负向发展。因此,德育必须长期开展才行。也就是说,无论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家庭德育与自我德育,都不是终结德育,都必须随着个体道德品行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施加有针对性的德育。三要做到德育全面性。即对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与道德信念等的教育,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