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家庭德育环境呢?所谓家庭德育环境,就是指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成才以及优良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家庭成员的亲疏关系,家庭的物质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结构与组成,家庭教育态度和理念以及家庭邻里关系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在这些因素中,对青少年德育工作起重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经济、文化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态度和理念等方面。
相对于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奠基性、易感性、互动性、潜隐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奠基性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生活在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家庭环境的熏染和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及长辈,不仅教给孩子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本领,而且随着孩子的不断发育成长,还会逐步传授给他们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教育他们为人处世的本领和知识。同时,父母长辈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礼仪礼节、知识水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打下深刻的烙印,这种影响和教育作用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奠基性,能使人刻骨铭心、终生不忘,他们在其成长过程甚至一生中都会以此为参照系,作为一切是非判断的标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技能和本领的习得以及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等的形成,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对子女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一切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优化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2.易感性
在家里,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形成一定的感情结构,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结构关系就是一种家庭环境。这种环境在家庭德育功能上往往起着增效或减效作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尤其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等起着双向影响和制约作用,即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起正面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则起着负面影响和制约作用。正是缘于这种最直接、最亲近的至亲关系和感情,父母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动最易感染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而且这种感染作用是无声的、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
3.互动性
所谓家庭德育的互动,就是指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成员与家庭氛围之间在德育认知、德育实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家庭德育的互动性特征,对于建构学校德育的互动机制,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借鉴作用。
家庭作为以血缘为纽带而构成的一种关系,其成员之间尤其是亲子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双向教育互动关系。家庭成员如父母、长辈、同辈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影响、感染和导向作用以外,青少年反过来也能对上述成员产生影响,其影响和制约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是主体互动,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纵向互动和左右平辈之间的横向互动。同时,家庭氛围和环境,如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邻里关系等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与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种互动称为主客体互动,即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对父母亲的影响也在增大。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其父母亲当时的生活环境的反差异常鲜明。社会上的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而父母亲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远不如其子女强。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变迁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父辈的知识过于陈旧,而其子女则因为更贴近时代发展步伐,所以也更能够向父辈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接受各种因素教化的成份加人,父辈己无法单纯地因循祖辈的遗训去影响和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因此,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自己的孩子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青少年依然要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如何做人,但两代人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双向影响的趋向越发突出,即父辈反过来也要向自己的子女学习。青少年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父辈,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潜隐性
所谓潜隐性是指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潜在的、久远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尤其是德育功能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风气高度一致,因此,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在不知不觉的、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孩子从小与父母亲等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朝夕相处,父母和其他成员的思想品德素质、知识水平、礼仪礼节、言谈举止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这种影响既明显又隐蔽。进入大学以后,即使是从距离上离开了家庭,但他们仍然经常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因此,其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水准、亲疏关系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依然会对大学生产生长久的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两方面特点:一是教导性。即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教育子女立身处世、为人做事的本领和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二是训诫性。即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发现自己的子女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可能对其今后发展不利的诱因或行为时,采用一定警示性言行对其加以规劝甚至训诫,包括一定的惩罚措施,以督促其“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二是示范性。即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子女。不管父母自觉不自觉,他们都在
以自己的言行和规范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5.连续性
连续性又称一贯性,意即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周期最长最深远。学校教育尽管很重要很系统很具体,有教学大纲和目的,但由于其教育过程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特点,施教者教师又是不断变换的,因此,其影响也是短暂的。家庭教育则不同,其教育效果和影响具有长久性和连续性特征。因为不管是什么人,他都要离开学校,离开学校教育,然而他却永远也无法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会间断和改变,要变的可能是家庭角色位置和所受教育的内容以及环境。即使一个人长大成人,另立家庭,但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交流却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庭是一个人永远不能毕业的学校。
相对于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奠基性、易感性、互动性、潜隐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1.奠基性
每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生活在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环境中,并时刻接受家庭环境的熏染和教育。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及长辈,不仅教给孩子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生活本领,而且随着孩子的不断发育成长,还会逐步传授给他们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教育他们为人处世的本领和知识。同时,父母长辈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礼仪礼节、知识水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打下深刻的烙印,这种影响和教育作用具有基础性、启蒙性和奠基性,能使人刻骨铭心、终生不忘,他们在其成长过程甚至一生中都会以此为参照系,作为一切是非判断的标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技能和本领的习得以及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等的形成,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德育对子女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一切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形成和优化都具有奠基性作用。
2.易感性
在家里,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形成一定的感情结构,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结构关系就是一种家庭环境。这种环境在家庭德育功能上往往起着增效或减效作用,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尤其是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等起着双向影响和制约作用,即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起正面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氛围则起着负面影响和制约作用。正是缘于这种最直接、最亲近的至亲关系和感情,父母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动最易感染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而且这种感染作用是无声的、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
3.互动性
所谓家庭德育的互动,就是指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成员与家庭氛围之间在德育认知、德育实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家庭德育的互动性特征,对于建构学校德育的互动机制,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借鉴作用。
家庭作为以血缘为纽带而构成的一种关系,其成员之间尤其是亲子之间构成一种特殊的双向教育互动关系。家庭成员如父母、长辈、同辈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个性心理品质、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影响、感染和导向作用以外,青少年反过来也能对上述成员产生影响,其影响和制约具有互动性,这种互动是主体互动,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纵向互动和左右平辈之间的横向互动。同时,家庭氛围和环境,如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邻里关系等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青少年的成长成才与个性心理品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种互动称为主客体互动,即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青少年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对父母亲的影响也在增大。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与其父母亲当时的生活环境的反差异常鲜明。社会上的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而父母亲对新情况的适应能力远不如其子女强。同时,由于社会文化变迁而形成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父辈的知识过于陈旧,而其子女则因为更贴近时代发展步伐,所以也更能够向父辈提供新的信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开放的社会中,青少年接受各种因素教化的成份加人,父辈己无法单纯地因循祖辈的遗训去影响和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因此,尽管在家庭中父辈依然对自己的孩子扮演着教化者的角色,青少年依然要向自己的父母学习如何做人,但两代人之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双向影响的趋向越发突出,即父辈反过来也要向自己的子女学习。青少年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观念等“反哺”给父辈,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4.潜隐性
所谓潜隐性是指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潜在的、久远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尤其是德育功能与现实生活和社会风气高度一致,因此,家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在不知不觉的、润物无声的、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影响和制约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孩子从小与父母亲等长辈生活在一起,他们朝夕相处,父母和其他成员的思想品德素质、知识水平、礼仪礼节、言谈举止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这种影响既明显又隐蔽。进入大学以后,即使是从距离上离开了家庭,但他们仍然经常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因此,其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思想水准、亲疏关系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等依然会对大学生产生长久的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两方面特点:一是教导性。即父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教育子女立身处世、为人做事的本领和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二是训诫性。即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发现自己的子女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可能对其今后发展不利的诱因或行为时,采用一定警示性言行对其加以规劝甚至训诫,包括一定的惩罚措施,以督促其“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二是示范性。即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子女。不管父母自觉不自觉,他们都在
以自己的言行和规范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5.连续性
连续性又称一贯性,意即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周期最长最深远。学校教育尽管很重要很系统很具体,有教学大纲和目的,但由于其教育过程具有阶段性和暂时性特点,施教者教师又是不断变换的,因此,其影响也是短暂的。家庭教育则不同,其教育效果和影响具有长久性和连续性特征。因为不管是什么人,他都要离开学校,离开学校教育,然而他却永远也无法离开家庭离开自己的父母。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会间断和改变,要变的可能是家庭角色位置和所受教育的内容以及环境。即使一个人长大成人,另立家庭,但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交流却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启蒙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庭是一个人永远不能毕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