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在爱国主义和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信心方面,呈现出与其前几代青年群体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关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看法方面,则体现出较多的代际继承性。青年当中政治思想及其社会思潮的分野,基本上继承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政治思潮的大变迁是与“文革”的终结、改革开放的开始及进展同步。当前大部分社会思潮都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使时间稍后,也是起源于对此时期某种思潮的回应。另外,九十年代末互联网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成为社会思潮传播的源头和重要途径,尤其是对青年群体来说,相当一部分人成为政治思想传播的网络草根精英,甚至成为了一种网上舆论的品牌,成为了拥趸甚多的“民意领袖”。从整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容,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青年思想最重要的来源和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一些其他社会思潮也在影响着青年,并在部分青年中拥有流行市场。当代青年的社会思潮,除主流价值观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
一、“自由主义”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由主义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共识。之所以这样,应该说是“文革”的一个直接结果。“文革”时的“极左”路线所带来的灾难,给当时的中国人,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打击很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流行的“自由主义”基本内容有:
(一)崇尚民主制度;
(二)崇尚市场经济;
(三)对中国政府持强烈的批评态度;
(四)对中华民族持否定态度。
到了八十年代末,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对自由主义的上述主张中的某些部分开始质疑。主要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新权威主义”的质疑,认为在中国的现实形势下,推行民主制度不现实,反而会妨碍市场经济的建立,应该以新权威主义的“铁腕”推行市场经济。第二条线索是“民族主义”的质疑,质疑全盘否定中国文明、乃至华夏种族思潮的合理性。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知识分子阶层出现思想分化。除了“新权威主义”和“民族主义”,从“自由主义者”中分化之外,随着社会两极分化加大而导致的“新左派”也日益强大起来。同时,“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一部分自由主义者,由于获得了较大的既得利益,转而认为民主会使大众妨碍精英的自由,因而主张自由高于民主,主张“告别革命”,实际上这部分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新权威主义”。那些自身处于既得利益集团之外的多数“自由主义者”,仍旧坚持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系列主张,一部分人还发展了关心社会公正的理论。从行动主义或草根方面来看,“自由主义”虽然已经失去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势头,但在青年网民中具有一定的号召能力。
二、“新左派”
“新左派”在部分青年,特别是在处于弱势群体地位的青年中获得了部分阵地。“文革”中“极左”导致的灾难,使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左派思潮”离得很远,有的甚至恨之入骨。为此,左翼思想,不管有理没理,都受到了各个阶层的唾弃。连一些明显倾向于弱势群体的左翼思想,也未受到弱势群体本身的认同。
进入九十年代,市场经济逐步展开,一部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在“打破大锅饭”、“优化组合”等过程中失去了工作,社会两极分化逐渐凸显,以及因腐败等不正当的致富手段而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由于这些原因,左翼思想取得了社会一定程度的赞同。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弱势群体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左翼思想重获社会地位。左翼思想开始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收入增加边际效益递减后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期望。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中等收入人群在收入上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收入增加已经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需要社会保障提供安全感,需要社会平等提供公平感。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偏右”的社会经济政策下,中国的大多数人普遍改善了经济状况,却又产生了一些“偏左”的社会经济诉求。再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文革”毕竟已经过去较长时间,新青年世代对“极左”的恐惧没有切身体会,年长的世代也逐渐淡忘——过去社会的激烈动荡在当时是可怕的,但年代相隔久远却逐渐使这种动荡却因时空距离而有可能产生了美感。
三、“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曾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清末梁启超曾经使用最美丽的语言赞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也是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主义”一度从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消失。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是出于对“逆向种族主义”思潮(其主要观点是中华民族不仅是当今世界上的劣等民族,而且从原始祖先开始就是劣等民族)的质疑。本章在前面论述的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于中国未来前途的信心,其实就是此处使用的“民族主义”的真正内涵。
“民族主义”并未紧密涉及中国内部政治制度的看法,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民族主义”限于思想学术界圈子内的讨论,找不到发出声音的渠道。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互联网的出现,给了“民族主义”以自由的传播和讨论空间,“民族主义”真正获得传播与交流空间的地方是互联网,它的兴起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同步,是在互联网和青年相互激荡下的时代再现。互联网与中国青年中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相互放大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当代青年对在中国如何实现政治体制改革,往往持有温和与现实的态度。前面所述的2003年的调查中,向被调查者询问“您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会如何(限选一项)?”回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占31.3%;回答“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小调整”的占45.8%;回答“若干年后要做根本调整”仅占12.1%;另有8.6%的人回答“说不清”。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将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基本上将沿着现在的这条发展道路走下去,不认为未来我国在发展道路上会有大的变化或反复,即不认为我国会发生激烈的社会革命。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18):青年思想之青年政治思潮的激荡
【摘 要】
上一篇: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17):青年思想之青年的思想特征与组织能力
下一篇: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20):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之青年参与的发展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