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青年参与显得更为积极和活跃,青年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都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突出特征
在青年的参与实践中,广大青年十分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同时表现出冷静务实的政治心态和趋于理性化的鲜明政治立场。他们不仅高度关注和正确评价住房、就业、物价、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积极献言献策,而且对2008年奥运会、“5.12”汶川地震,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国内外政治事件,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在涉及到中国的一些重大活动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在台湾问题上,广大青年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看法”表示坚决支持,认为既充满和平与和谐的善意,又体现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和吴伯雄多次访问大陆,广大青年也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使之成为一时热门的时政话题。据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的团组织调查表明,有超过86%的青年对连战、吴伯雄访问大陆的基本情况表示了解和关注。他们认为,连战和吴伯雄的成功访问,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互动的新时代,是近年来两岸关系取得的实质性突破和发展,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事实表明,广大青年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的参与态度和方式上,与党中央的决策越来越趋向一致,这表明我国青年在政治上正日益走向成熟。
(二)加入党团组织仍然是青年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导力量。中国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党团组织历来重视积极吸纳青年,发挥青年在政治和社会参与中的作用。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目前仍然是对青年最有吸引力的政治组织,也是青年实现政治和社会参与的主要渠道和组织载体。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8026.9万人。与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时的7239.1万名相比,增长了10.9%。2010年共发展新党员307.5万名,在发展的新党员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大学生党员和青年党员的数量与比例稳步增长,新发展的大学生党员达到123.6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比2009年增加9.4万名。在新发展中党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为251.6万名,占新发展党员总数的81.8%,比2009年增加10.5万名。青年和高学历人才的不断增多已成为党员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趋势。在全国8000万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为2977.5万名,比党的十七大时增加758.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3%,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1951.1万名,比党的十七大时增加259.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3%。青年和大学生勇于进取开拓,敢于创新,充满勃勃生气,他们进入党的队伍,使中国共产党增添了新鲜血液,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青年组织及其代表积极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广泛参与公共政策和青年政策的制定与决策,也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30岁以下的代表为46名,比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增加了1名,占代表总数的1.54%。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青团和青联组织拥有41个席位,比第十届全国政协增加了3个席位。在地方人大和政协中,也都有一定比例的青年代表。青年组织和青年代表进入人大、政协,可以更好地代表青年的意志和愿望,反映青年的利益诉求,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任用。从1993年10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以来,每年都有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通过考试录用而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2006年1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当代青年通过考试和竞争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法律保障。据国家公务员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国共有150多万人报名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为92.7万,参考人数和最终录用比例为58∶1,为历年来最高的一年。其中,竞争比例最高的职位是国家能源局装备司主任科员及以下,达到了4889∶1。在90多万参考者中,80%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青年的积极参与下,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竞争空前激烈的火爆场面,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三)青年政治参与正在向社会公共领域积极拓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青年参与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日趋完善,青年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在经济全球化和公民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决策部门正在向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转变,在制定与青年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时,更多地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青年建言献策,反映诉求,促进了青年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在高校的建设和管理中,青年学生的参与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提高,能够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基层街道社区和村委会中,多数都配备了青年干部,在推进社区建设和加强村委会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转型阶段,共青团和青年组织更多的是通过协助政府承担和管理青年事务,影响社会公共决策,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实现青年的自身发展。上海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第一个青少年事务管理机构——浦东新区青少年事务署。如今,全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地方党委和政府成立了青少年事务管理与协调机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区、市先后制定了本地区青年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从政策和经费上保障了中长期青年发展的各项主要目标的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100多个支持和促进青年参与政治决策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文件,进一步优化了青年参与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社会建设地位的日益突显和不断加强,我国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青年的社会参与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而且开始向社会领域积极拓展,参与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一元式参与向多元化参与转变,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参与发展趋势。
(一)积极推动环境保护和扶贫开发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领域
加强环境保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中国政府实行的基本国策。广大青年是推动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力量和生力军。近年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在国家环保总局近年进行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在对环境状况的感受、对政府环保措施的评价以及环保意识方面,明显反映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高于城市居民的整体水平。在对我国面临重要问题的选择排序上,青少年把环保问题列在各选项的首位,而城市居民则将其列在第4位。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各种民间环保团体、青年学生环保社团的数量有了迅速发展。据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以环保为主要领域的民间环保组织已经超过10万家。这些组织以青少年为主体,以环保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成为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环境保护中的生力军作用,团中央联合国家七部委从1999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行动,从单一的植树造林实现了引领青少年向全方位参与生态建设拓展,已形成了科学的发展机制和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的社会品牌。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10年来,共吸引了4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各项活动,积极弘扬生态环保文化,建设生态环保示范工程和青少年绿色家园,有力地推动了长江流域,辽河流域、“三江源”、“绿色奥运”等青少年环保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母亲河流域共建设了1000多个大型造林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我国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状况,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团组织的引导下,广大青年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从1996年开始,15年来共有1500多万名大中专学生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志愿者身份,组成服务团队,深入全国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志愿服务。从2003年开始,团中央又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2011年共选派12万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到中西部26个省、区、市的500多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地方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综合效益,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网络参与为青年参与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公共参与结构,网络参与已经成为青年参与的一个新特点和新形式。青年的网络公共参与正呈现出日益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介形式,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成为“官民”互动的新渠道。目前,在商业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已经达到100所左右。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班级”,推选学生代表作为“脖领”,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积极尝试。网络参与表现出了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动员号召力。网络参与让人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民主体验,由此而形成的网上舆论、网上民意,以其代表群体的众多和广泛,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在中国已成为了解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对政府决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青年是网络参与的积极推动者和受惠者。近年来,在每年3月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期间,网络参政成为一道新的政治亮色和社会热点,网络已成为“民意直通车”,成为新时期民众和青年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青年利用网络可更自由、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政治主体性在参与中得到体现。在这种状态下,青年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会大大推进青年社会化水平。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的“缺位”,这种对现实政治表达渠道的补充,对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人注目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虚拟组织开始大量出现。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已达近百万个。他们在网上通过QQ、博客、帖子、邮件、论坛等方式进行信息联络和组织动员,实现了组织运行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实践表明,青年网络组织是对现实社会组织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对青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网络组织的出现,使得青年选择社会组织的余地大大增加,自主性大大增强,参与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青年进行社会参与的内容、范围和样式,提供了新的青年参与载体和平台。互联网在对共青团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机遇:一是网络大大拓展了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渠道,丰富了服务青年的载体和形式;二是扩大了团组织宣传教育的范围和领域,开辟了网上阵地;三是创新了组织动员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即时高效、广泛覆盖、青年喜闻乐见的组织动员新方式;四是形成了网络建团的团组织构建新方式,推动了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全覆盖。
(三)青年由“被动式参与”向“主动式参与”转变
在传统体制下,青年参与往往是被动和单一的,主要通过各级党团组织进行政治号召、下发文件或社会动员等方式进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公民社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的条件下,社会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包括青年在内的社会公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日益多样化。青年的政治和社会参与更多地表现为“主动式”和“个性化”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1年3月进行的“共青团发展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青年中“认为共青团依靠传统方式能动员全部团员和青年”的只有6.5%,而超过半数的青年认为新兴媒介对他们具有更为强大的动员力和号召力,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他们感兴趣的组织动员方式是“平等”和“主动”的方式,而最反感的是“被动”和单一的方式。
青年在主动式参与中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领域和内容的广泛性,一切政治和社会热点都有可能成为青年关注的焦点。青年的关注点,不仅局限在国内事件上,他们的国际视野也在不断拓宽。二是参与过程的互动性和自主性。他们所感兴趣的是能够充分表达个人意志和愿望的互动式参与,是“我要参与”,而不是“要我参与”,是通过互动式交流加强相互之间的认识和理解,使参与向着更为理性、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三是情绪化和个性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来的调查表明,青年年龄越小,越倾向于采取更为直接和个性化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往往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宣泄心中的个人情感,达到自己政治和社会参与的目的。这正如他们对网络平台的评价:“鼠标是最大的投标器,键盘是最大的意见箱,显示器是最大的民意屏幕,互联网每天都表达着青年的所思所想,上演着青年的虚拟集会”。在当代青年中,自主化、多元化和个性化、虚拟化的参与方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参与方式,成为青年参与的主流方式。
注:摘自《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安国启、邓希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邓希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供稿)
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20):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之青年参与的发展与特征
【摘 要】
上一篇: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18):青年思想之青年政治思潮的激荡
下一篇:新世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0-2010)(21):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之青年组织与青年参与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